聚焦两会丨垃圾分类再成热词,多位委员聚焦
2020-06-02 09:37:07

聚焦垃圾分类

       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报告时提到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加强污水、垃圾处置设施建设。近年来,“垃圾分类”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今年“两会”上“垃圾分类”工作依然备受关注。2020年是环境治理的关键一年。目前,全国46个重点城市“垃圾分类”工作已取得积极进展,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垃圾分类实施推广

全国人大代表朱国萍:一是抓住居民区党组织“火车头”,站在前列;二是发扬群众工作“传家宝”,干部们挨家挨户“跑断腿、磨破嘴”;三是用好社区治理“绣花针”,一类型一办法,一小区一方案,每个小区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操作办法,分类施策才能事半功倍。
 

全国人大代表安际衡:可适当使用经济手段来促进“垃圾分类”有效推广。比如可以对塑料瓶和其他可回收物在销售时征收小额的环境税,同时在这些物品回收时进行奖励。此外,今后要对垃圾收费,促使居民减少垃圾,也减少分类的压力。
 


垃圾分类科学普及

 
全国政协委员宋丰强:“垃圾分类”不仅要在城市普及,一些沿河村镇地区的推广也迫在眉睫。宋丰强说:“装有农药的瓶子,分类以后需要专业处理。塑料类、化纤类的垃圾有必要进行处理,分类回收。这些东西渗入土壤后,多少年都不会降解,对土壤和水质都会有一定的污染。”

全国人大代表牙生·司地克:应加大入村入户的宣传,手把手教学。让‘垃圾分类’知识进小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等人员密集场所,现场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分类,让老百姓自觉行动。

 
 

“垃圾分类”标准制定

 
全国政协委员王济光:“垃圾分类标准”并不是“地方标准”,应制定“全国统一标准”。现在看来应该有个统一的、全国通用的垃圾分类标准。包括垃圾分类,比如投放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包括垃圾收运后如何处理,这样才方便老百姓使用。

全国人大代表王筱虹:各城市推进“垃圾分类”之前,必须要将终端处理设施优先布局。末后端的设施需要提前设置好,分完了之后,后端就混合一块拉走了,不仅在中国,而且国外也有这样的情况,这会导致前端做的很多事情,最后成了无用功。

 
全国人大代表李秀香:应尽快出台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垃圾分类的基本法、综合法及专项法,健全垃圾分类管理法律保障体系,明确垃圾分类综合管理部门,专门负责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等工作,提高垃圾分类实施效率。

 


 

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全国人大代表庄艳:“垃圾分类”的最终目标是从源头减少垃圾的产生,甚至变废为宝。因此,垃圾如果能在小环境中实现“微循环”,将会让垃圾分类快速产生效益。庄艳说:“厨余垃圾如果经过化学处理后会变成肥料、饲料,我觉得这对土壤可能会更好,其中存在一个隐形的利益。”
 
全国政协委员,宁波市副市长许亚南:提升各级政府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共识度,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立法和相关政策供给,实现建筑垃圾的最高价值利用;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发展,解决资源化产品销路和企业用地保障问题。

 

 

垃圾分类,我们一直在

信 仰 因 传 承 而 不 灭 , 千 百 年 来 , 人 类 在 地 球 生 生 不 息 ,我们 始 终 秉 承 以 “ 守 护 绿 色 家 园 ” 为 使 命 , 时 刻 把 绿 色 环 保 理 念 应 用 在产 品 的 研 发 中 , 积 极 投 身 环 卫 设 施 设 备 的 研 发 生 产 , 为 保 卫 蓝 天 白 云 , 守卫 绿 水 青 山 而 不 懈 奋 斗 !